巴曙松教授谈“深港通”促进共同市场的新时代
来源: 日期:2016/10/26 浏览:3500次

转自文澜新闻网学生记者学生通讯员胡佳乐陈朗经巴曙松教授审定)1023日上午,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在中南大南湖校区文泉楼学术报告厅为全校师生带来了题为互联互通推动共同市场发展:从沪港通深港通’”的讲座。此次讲座由产业升级与区域金融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及金融学院主办,学校党委书记张中华教授主持。
               
                                              讲座现场
                  
                                     张中华书记主持讲座

巴曙松教授指出,从沪港通深港通,在原有互联互通机制平稳运行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的交易总限额的取消等创新,为港深沪三个市场形成共同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开启了三个市场作为一个共同体的新的时代。从历史角度看,过去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市场较为分离,现在正在逐步迈向融合,互动更为密切。
               
                                      巴曙松教授讲学

巴曙松教授谈到,中国资本市场开放过程中,跨境资产配置呈现出新有趋势,客观上提出了对互联互通的新需求。一,低利率和资产荒背景下,国民资产重新配置中流动性会溢出至国际市场;二,中国的金融市场逐步会进入一系列标志性的国际基准指数,也会吸引国际资金流入,同样需要便捷的互联互通平台;三,评估当前的资本市场开放状况,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很大潜力。巴曙松教授补充道,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标志性的国际指数的影响力在明显提升,是否加入直接影响到一系列被动型的投资基金的资产配置,深港通的启动有利于国际主流的大资产管理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也为主要的国际指数覆盖中国市场创造了更为便捷的条件,从而支持中国资本市场通过加入国际指数基准的方式吸引更多国际投资。深港通的启动,是沪港通的延伸,实际上这种互联互通机制还具有很大的可拓展性,例如将来可拓展到新股通、以及商品通等,大宗商品领域的互联互通可以达到共赢的目标,目前,在大宗商品领域,中国内地的大宗商品市场呈从活跃的金融交易到服务实体经济的倒三角结构,与伦敦等发达市场的结构正好相反,大宗商品领域的互联互通,可以从服务实体经济入手,将过剩的金融流动性和产业需求结合,形成有影响力的中国价格基准。

在谈及到沪港通的基本市场框架及其影响时,巴曙松教授着重分析了香港市场的主要特征,其中包括:交易所产品丰富,支持多种交易策略;全球最大的股权融资市场之一;行业分布较为集中,中国内地企业占比高;上市公司市值与交易额位列世界前列;同时受内地政策和国际资本流动影响,需要培育主场资金;机构参与者占比高。在互联互通逐步拓展之后,不同交易所各自有自身的相对优势,企业在考虑上市选择时,除了考虑企业自身因素外,在考虑上市地市场条件因素时,应该综合考虑市场规模与交易量、监督透明度与法制环境、估值水平、市场的投资者与参与者对中国企业的关注度、上市审批所需时间及上市费用、上市后的融资效率、募集资金使用的便捷性等,使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成长。

随着互联互通从沪港通延伸到深港通,巴曙松教授分析,在港深沪都实现了互联互通之后,三地共同市场初步成型,进而会对市场发展形成新的影响。第一点,互联互通机制对上市公司的战略意义深远,之后有望急需扩阔投资者基础、两地的估值预计相互影响将更为密切、有助于提高股份流通量、提高上市公司的市场影响力等方面;同时,还可以促进再融资市场活跃,广泛的融资渠道及较高市场地位利于公司发展。不过,这种相互影响可能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例如,从沪港通及上海港股通的交易所占整体交易量的比例,可看出沪港通明显还未达到改变当地主场交易规律的习惯。

在讲座最后的提问环节,在场同学提出了很多高质量的问题,巴曙松教授还为阅读其译作《21世纪资本论》的经济学专业的提问学生提供了一些阅读建议。



Copyright © 产业升级与区域金融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鄂ICP备09005423号-7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泉楼 邮编:430073
技术支持:京伦科技
微信公众号